科研之星孙仁义 做最走心的科研 关于“走心”这个词,百度是这么解释的:经心,让人从心底...
关于“走心”这个词,百度是这么解释的:经心,让人从心底有感而发。在我院颌面外科就有一个这么走心做科研的医生——孙仁义。
孙仁义是口腔颌面外科的一名医生,自2006年工作来院工作,不管是科研还是工作,他都竭尽全力,并在过程中尝到了科研的苦与乐。
孙仁义告诉我们,所有的科研都有一个宗旨,就是带着问题做科研,把科研做的生动有趣才是王道。
在颌面外科的诊室里,最常见的就是拔牙了。提到拔牙,一般人会有两个反应,一种认为拔牙很疼,特别恐惧;另一种又认为这是小儿科,只要打点麻药,用拔牙钳拉拉扯扯几分钟就搞定了。孙仁义告诉我们,拔牙相对口腔颌面外科其他手术而言,是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但拔牙同样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局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的损伤,引起出血、肿胀、疼痛等反应。在拔牙过程中,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血压、心率等各项生理指标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老龄体弱者,尤其是原本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患者,拔牙可能会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患者对拔牙的恐惧,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怎么样才能让拔牙带来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呢?于是孙仁义就带着这样疑问开始了他的漫漫科研路。实验室里他不分昼夜、埋头苦干,有时候相同的实验要反反复复很多遍。当被问及实验的过程是不是很枯燥无味时,孙仁义笑着说,有活干的时候,虽然辛苦,但是非常幸福。幸福的点在于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你想要的那个数据,来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并且你可以把你的科研成果运用于颌面外科工作中,让自己的技术更加精湛。即使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你也能理直气壮的坚持自己的想法,用数据说话,用严谨的科研态度说话。
求索必有得。几年来,孙仁义分别以第一、第二作者在《上海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研究》、《Latin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y》等杂志发表各种文章,并以负责人的身份主持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各项课题。他说,今后他还会抓住原有研究方向,纵深挖掘,并且寻找新的科研突破口,但宗旨不变,那就是继续带着问题做科研,做最走心的科研。
第一次见到邓振南,是在口腔医院修复科的诊室里。这位刚从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毕业回来的80后医生正专心致志的给患者修复牙齿。只见他熟练的操作着各种器械,与护士配合默契,时不时还温柔的叮嘱患者两句。
你一定想不到这位年轻的医生曾主持过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温州市科技局项目,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发表了多篇的SCI、EI论文。但邓振南却谦虚的说,对于科研,他还是只是“菜鸟”级别的。
“其实研究生刚毕业那会,科研对于我来说还不是一个很系统的概念,是科室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与师兄师姐们创造的良好氛围使我喜欢上它的。”回忆起自己的科研之路,邓振南觉得整个科室的氛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也是引导他迈向科研大门的第一步,其次便是是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做科研的过程是辛苦的,你必须静下心来,利用业余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因为只有勤奋、实干,才能让你的工作有所进展。当然,当你在这项工作上取得进展的时候,你就会对它更有兴趣。邓振南说:“每当看到自己的成果有所产出,文字被出版的时候,都会让我更有干劲。”
在谈到在华西口腔医学院读博的经历时,邓振南如是说,“我很珍惜在华西读博的三年时光,也很感谢医院和科室对我的支持,给我这个机会重回母校深造。读博让我对科研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且校园的那种环境,是能够让你整个人沉静下来,激发你的思维潜能,有利于你取得研究成果。”邓振南还很高兴的告诉我们,读博期间,他还参加了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可摘局部义齿制作技术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及达人奖。谈及求学,谈及科研,眼前这个刚学成归来的年轻医生浑身都散发着自信执着的个性。
被问及今后的发展时,邓振南说,前几天他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不是医生你住不起这“三室一厅”》,就是他今后的目标。所谓“三室一厅”就是进得了诊室、教室、实验室,才能上的了厅堂。作为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的医生,他对自己有着准确的定位,不止科研,临床、教学都是他今后要奋斗的目标。
找准方向、脚踏实地——这正是邓振南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秘诀,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适用于每个人的成功法则呢?